2022供应链创新趋势与人才发展报告

 观点文章     |      2022-05-19 16:42

随着全球专业化分工以及新冠疫情的发展,供应链体系已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关系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重塑竞争力,已成为各企业、各产业、各地方政府乃至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报告从全球竞争格局以及国家政策解读出发,结合实践案例提出现代供应链的三层认知以及五大创新趋势,梳理了推进供应链发展的重要举措。最后,在供应链人才发展方面,提出产教融合实现供应链人才培养的落地方案。
 
一、供应链管理政策趋势解读
 
全球化的竞争已经是产业链供应链控制能力的竞争
随着全球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过去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企业把产品生产出来,到现在几十个国家、几百个企业生产的上千个零部件互相组合,形成一个产品。例如白色家电的BOM(也就是物料清单)有100多个零件、智能手机BOM有300多个零件、汽车BOM有3万多个零件、飞机BOM有上百万个零件,这些零件从研发到加工生产分布在全球各地,要完成从分工到集成组装,随着BOM数量级增大,复杂性加剧,所需要的供应链系统整合集成能力也成指数倍增加。因此,谁能把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众多企业组织在一起,谁就成为这个产业链的领袖或者链主企业。
在产业链中,每一个企业都不能独善其身。随着不断分工对协同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经过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配合协同,才能完成最终产品的交付,因此,产业链供应链管理越来越重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就变成了产业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美贸易战中强调避免产业链的“卡脖子”问题,不要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关键部件,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变成被别人“卡住脖子”的关键环节。
 
新冠疫情让更多企业关注到供应链的重要性
在国内很多企业过去比较重视营销、研发,对供应链管理缺乏系统认知和重视。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很多企业出现因为一个零件的缺失停掉一条生产线的“掉链子”情况,或者很多外贸出口企业以前只关注生产,缺乏物流和渠道的布局,造成产品运不出去、销不出去等情况,这种因为局部的、区域的、突发性的疫情和风险造成了供应链中断的问题愈演愈烈。
世界多国也陷入供应链瓶颈困局,在疫情影响下美国供应链与物流体系紊乱持续数月,供应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在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出现。2021年3月,苏伊士运河发生拥塞事件,导致国际货运价格上涨,大量货物在港口积压,一度引发对全球物流供应链“断链”的思考。因此,现代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也从原来仅强调成本与效率,变成现在既要注重成本与效率,也要注重安全与稳定
 
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国家战略与政策解读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在2012年奥巴马总统就颁发了美国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战略;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明确提出供应链战略以应对全球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欧美国家、世界银行等推出供应链管理模型和绩效指标等,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500强企业有80%制定了企业的供应链战略,把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抓手。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都开始提升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进行战略布局。
我们国家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供应链发展。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018年,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被列入国家“六稳”“六保”的重要任务之一;2019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列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
从近年来的国家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到,国家加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推进节奏。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是国务院首次就供应链创新发展出台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提出形成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基本形成覆盖我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2018年4月,商务部等8部门印发《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商建函〔2018〕142号文),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城市试点和企业试点。2020年,商务部等8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商建函〔2020〕111号),强调在疫情下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建设。同时,通过三年时间的试点推进,一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示范城市和示范企业已经成长涌现出来。2021年3月,商务部等8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商流通函〔2021〕113号),提出培育一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和示范企业,通过梳理总结试点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及时推广示范形成的先进模式和经验,扩大示范效果。由此,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进入到第二阶段:示范创建。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供应链管理更强调端到端的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因此开展供应链管理首先是供应链思维的转变,从全局、系统的视角去重新认知产业链供应链,用协同、融合的理念去推动供应链的优化创新和共赢发展。
 
知识卡片:
建立新时代的供应链思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将供应链思维融入经济发展全局;建立端到端的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推动产业全链条效率和效益的系统化提升,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一体化协同和共赢发展。
 
二、现代供应链的三层认知及五大趋势
 
现代供应链的三层认知:
为了更好地对现代供应链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避免概念混淆不清,AMT研究院提出现代供应链的三层体系(见图1),结合案例实践的研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现代供应链的创新模式和特点进行提炼总结:
 
图1 现代供应链的三层体系
 
微观层面:企业供应链。
即从企业的视角,关注在动态不确定的外部市场环境下,面对客户多品种、小批量、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如何实现内部研产销的一体化协同,如何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如何对市场的变化进行快速地反馈调整,实现整个企业内部端到端的数字化供应链的打通。
企业内部端到端的数字化供应链打通,首先是打通和客户/用户之间的交互渠道,更快、更好、更及时地获取客户/用户的需求,并建立起对客户/用户需求的快速反馈机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的供应链流程不能再是一个封闭的“黑箱”,只在销售、客服端面对客户/用户,而是需要实现全链条的客户/用户交互式创新。比如过去产品研发可能是销售人员、客服人员把用户的需求带回,再通过内部沟通传递到研发部门,或者研发部门通过购买行业研究报告、做市场调查去获取客户/用户的信息,然后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而现在更多强调面向用户的交互式创新、用户参与设计,通过各种互联网的实时信息交互,及时获取用户需求,建立实时的用户需求信息传递机制,实现和客户/用户之间的边界打破。
其次是端到端的产销协同,从营销到供应链之间的打通。前几年,很多企业参加“双11”希望通过促销大卖大幅提升业绩,营销部门在双十一期间通过促销获取了大量订单,但是因为订单太多,供应链跟不上,没有办法交付,最终导致需要给消费者大量赔款的情况,这就是典型的产销协同问题。目前在生产制造企业还存在大量的产销衔接不畅,销售预测、供应链计划和订单管理流程不顺等问题,怎样做到供应链和营销部门之间的产销协同,使得营销和供应链之间从计划上、产能上不断适配,是很多实体企业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需求。
最后是端到端的供应链的衔接,即从采购和供应商管理,到生产制造,到仓储物流,到最后一公里交付之间的紧密协同。怎样在这些环节更好的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进行创新,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的策略、通过智能制造系统的打造、全流程的可视化管理等,去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和风险可控。
 
中观层面:产业供应链。
在近几年国家发布的众多政策文件中提到的现代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更多强调的是在中观层面的产业供应链创新。对中观层面的产业供应链创新, AMT提出“产业互联网”的解决方案,即通过数字化推动全产业链供应链的转型升级。
 
知识卡片:
AMT 对产业互联网的定义:产业互联网是数字时代各垂直产业的新型基础设施,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牵头建设,以共享经济的方式提供给产业生态中广大的从业者使用。通过从整个产业链角度的资源整合和价值链优化,从而降低整个产业的运营成本,提高整个产业的运营质量与效率,并通过新的产业生态为客户创造更好的体验和社会价值。
 
大量传统产业链的特征是:产业链条长、从业者众多,整个产业链条上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生产水平落后、同质化竞争、整体效率低下的现象,从而造成产业链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见图2)。因此产业供应链要跳出单一企业,从整个产业链的格局去思考整体的创新优化和协同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里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是要把需求侧的需求更快速、及时的传递到整个产业链上游的供给侧,用需求去更好的指导供给。通过构建数字化产业链,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高效协同。在这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优化过程中,大量产业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应运而生。首先,通过连接产业链上下游,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数据链路,从而有效指导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实现个性化定制和按需生产;其次,通过对传统产业链进行整合优化、尽可能减少价值链中的不增值环节,实现降本增效,形成新模式下的产业价值网络;最后,以共享经济模式汇聚产业服务资源,提供集采、仓储、物流等供应链共享服务,并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技术、金融、人才等赋能,带动产业链整体转型升级。这种以互联网推动实体产业全链条的转型升级的创新模式,已成为中国现代产业体系转型的主要特色和重要机遇。

图2 产业互联网-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来源:AMT研究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两个国家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案例: 
产业链供应链转型案例:欧冶云商欧冶云商致力于构筑具有活力的大宗商品共享服务生态圈,从钢厂到下游的用钢企业,以及在这条产业链上的仓储、物流、加工、贸易等产业链上的大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的连接打通,形成新的产业生态。欧冶首先定位“大宗商品交易的服务者”,通过打造产业级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为产业链上的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金融、物流等一系列共享服务;其次是“基础设施的提供者”,通过全国链接云仓,链接物流、车辆、加工中心等,打造基于数字化的产业级基础设施,并开放共享给产业生态圈的其他企业;最后是“信用体系的构建者”,通过数字化平台构建,沉淀积累所有的交易结算大数据,形成整个行业的信用体系。有了信用体系的构建,实现基于产业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并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欧冶云商案例的最大启示在于:他们始终强调整个生态圈的建设,强调对钢铁产业链上下游的服务,用协同共赢的思维去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产业链供应链转型案例:上药控股。上药控股上游对接药品、医药耗材企业,下游为医疗机构院内的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采购、领用、使用提供全流程管理和服务,将医药产业链到医院的供应链服务体系进行数字化的连接和打通。这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带来的不仅是对企业自身的业绩提升,更重要的在于对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提升:
首先是促进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上药控股通过构建SPD医院供应链服务体系,促进医院内的专业化分工,让医生/药师更专注于为患者提供专业服务,而将所有供应链相关的服务由更专业的服务团队来完成。所以产业互联网的价值之一,就是促进整个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让每个环节实现专业化发展,每个环节稳定的赚该赚的钱。
其次,离客户足够近的供应链服务。以前我们经常讲“打通最后一公里服务”,上药为医院提供的供应链服务是“打通最后一米”,将供应链服务延伸到了每一个医药消耗点,让医生、药师等专业人员可以按需领用,按使用结算。依托于智能化设备,药品的使用消耗可以实时反馈到供应链的补货系统,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全程可视和实时响应。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创新,带来整个供应链效率的极大提升。我们发现,通过供应链的创新,在客户的服务响应时间方面,整个供应链的响应效率至少提升了50%~60%。而在成本方面,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也极大地降低,只有原来的20-30%。这就是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优化所带来的巨大价值。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行业龙头企业发起建设面向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将自己过去多年积累的资源和能力,打造共享服务平台,面向产业链上下游开放,一方面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赋能支持,另外一方面,龙头企业自身也通过打造面向全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获得裂变式增长。
 
除了行业龙头企业发起建立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还有另外一类典型的产业供应链的创新实践——区域产业集群的产业互联网转型。在我国各区域有大量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中没有大型的龙头骨干企业,整个产业链处于低、小、散、乱、差的状态,但是把整个产业的所有的中小微企业全部链接起来,又是一个很庞大的市场规模。举个例子——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每年的肉鸭加工量是6.5亿只,占全国肉鸭供给的21%,是整个沂南县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些传统产业集群面临环保差、不规范、无品牌、缺标准等一系列问题,难以可持续发展。对于这样一个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从养殖、加工、流通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如何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实现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AMT联合沂南县政府共同打造云禽网—禽类全产业链互联网服务平台,为行业上下游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配套服务从需求侧,首先是提升品牌,比如创建“鸭队长”品牌;其次是通过品质提升来支撑品牌的打造,从引进更好的种苗开始,到引进无抗养殖技术,从源头上提升品质;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食品安全追溯,让消费者买得放心。从“品牌-品种-品质”到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的流程化、标准化、数字化,实现农业产业链的“三品一标”(见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农办规〔2021〕1号)。最后,通过云禽网产业互联网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一系列供应链共享服务,例如饲料集采、冷链云仓等,切实帮助产业链中小微企业降本增效,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宏观:区域供应链
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产业供应链的规划。
近几年为了更好的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很多省市推行 “链长制”。首先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进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选出重点发展产业,然后由各省、市主要领导挂帅,每人负责一条产业链,利用地方最高负责人的综合协调优势,在更高层面上保障各个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和发展。
“链长制”是中观产业链和宏观区域供应链的有效结合。通过政府领导挂帅,在产业链薄弱环节实现高效统筹内外部资源、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加速构建完整产业链条,推动补链、强链、延链。进一步打破产业边界和地域边界,提升产业链各环节间的有效合作程度,比如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推进长三角区域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发展。对应“链长”的是“链主”企业,即在中观产业链概念中提到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和产业核心企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数字化链接和价值共创。通过“链长”+“链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实现“有为的政府+有效的市场”,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宏观角度,从省市进一步到国家层面,在中美贸易战等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提升在重点产业的供应链的全球地位,不能再让人卡脖子。一方面我们要有底气自给自足,另一方面也要以开放创新实现在全球领域更大范围的供应链协同共赢。同时在疫情下,加强区域的供应链一体化建设,防止断链的情况发生,保证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建设,也是这几年政府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
 
现代供应链创新的五大趋势:
从微观的企业供应链到中观的产业供应链、再到宏观的区域供应链,结合实践案例分析和一系列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的发展研究,我们总结了现代供应链创新的五大趋势(见图3):
产业供应链:产业供应链首先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近年来,国家关于供应链相关的发文都是多部门联合发文,这是因为产业链供应链和农业、工业、商贸流通都有关系,所以说“一二三产融合”需要产业链的打通、需要政策的打通;其次是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是一个产业命运共同体,只有协同才能共赢;最后,是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横向配套服务越来越专业化,纵向的延伸形成一个健康的产业链生态,实现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智慧供应链: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供应链场景中的实践应用,加快推进产业供应链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强基于大数据的供应链风险监测与预警分析,打造柔性、安全、敏捷的智慧供应链体系。
绿色供应链:一方面通过产业级共享服务平台,以共享经济的模式促进循环利用和降低损耗。比如通过托盘共享,可以极大地降低整个产业链供应链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同时通过托盘循环共用每年可以让全球少砍伐数万棵树木。另一方面,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大量新技术的应用,打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供应链。
供应链金融:产业要和金融紧密结合,因为产业链中大量中小企业都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只有通过供应链金融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促进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基于产业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为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全球供应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培育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新优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实现跨境供应链的创新。

图3 现代供应链创新五大趋势
 
三、推进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举措
 
为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发展,国家各部委及各省市也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单列一个行业、新增一个职业、新开一个专业、设立省级供应链专业协会等。
 
单列一个行业
2017年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明确了“供应链管理服务”单列统计类别:商务服务业-7224-供应链管理服务。意味着沿着供应链管理服务有一个聚焦的行业,可以持续的去推进标准化,持续的进行行业级最佳实践积累。该标准已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新增一个职业
2020年2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市场监督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16个新职业,供应链管理师与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等新兴领域人才一起被列为新职业。这是自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的第二批新职业之一。新的职业的颁布意味着在新的职业领域对供应链人才的评价认证和人才培养将会越来越专业化。
新开一个专业
2017年本科院校开始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并实现招生,武汉学院成为第一个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的高校;2018年,有包括中央财经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内的7所高校获批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9所高校开设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供应链管理专业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新开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和过去的物流管理专业、采购管理专业会有哪些不同?如何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符合企业最新的人才需求?西交利物浦大学作为较早一批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在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方面做了很多创新。2018年,西交利物浦大学和AMT校企联合签约共建国内第一所“产金融合学院”并获批“供应链管理专业”,并成立西利企源产教融合公司。依托于AMT在产业互联网和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领先优势,以深度产教融合教育理念,培训新时代的供应链创新人才。在教学内容上,以产业供应链人才需求为导向,将供应链管理创新前沿理念和最新实践及时引入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加强实践教学,如从大一开始每年暑期连续5周的实践教学项目,带领学生从标杆企业深度参访,到企业实践课题研究以及顶岗实习,全面培养供应链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现教育和产业的无缝对接。
 
设立专业协会
为了有效推进供应链创新政策的宣贯落实,多个省市都成立了供应链管理的专业协会/促进会。协会/促进会作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在推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如上海市供应链发展促进会,它是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管理的市一级社团组织,其前身是成立于2010年6月的上海物流企业家协会。2021年,为了有效推进上海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工作,正式更名为“上海市供应链发展促进会”,标志着其服务定位从物流领域向现代供应链的全面升级。更名及转型后的促进会将聚焦“现代供应链体系的创新与应用”,以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为主线,开展企业调研走访—优秀案例评选—示范企业培育及推广全链条闭环服务,支撑上海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建设;同时,进一步链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供应链协会一起联合打造长三角供应链创新联盟,促进长三角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协同发展。
 
四、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
 
企业的供应链人才需求
在大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调研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都有一个明显的痛点,即企业面临大量供应链管理人才的缺口。
首先是企业管理者供应链管理意识待提升。大部分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够理解,缺乏对供应链管理的端到端和全局系统思维认知。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协同意识不强,能把供应链条上的资源高效整合起来的不多。前面提到供应链思维是一种协同共赢、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去协同发展的理念,只有用协同共赢的理念将整个供应链条的资源高效整合链接起来,才能够打造高效的供应链。
其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缺乏。现在的职能分工中,绝大多数在职人士,都在供应链节点上工作,如做计划、做生产、做采购、做物流、做销售、做售后……每个环节都关系着供应链链条的运作,缺少能够统筹全局的高端人才。
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官网的数据,未来5年,我国对供应链管理师的需求总量将达到600万左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互联网发展大势下,供应链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资产,被称为“第四利润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成为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师必然成为人才争夺焦点。
那么,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供应链管理人才?这里引用两位企业家的话: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内部扮演计划、管理、协调的重要角色。供应链管理人才必须要有供应链的战略思维,同时要熟悉供应链各个细分领域的知识和运作,并且要有较强的管理、沟通、执行能力。”
“供应链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基础;同时要掌握供应链管理的系统知识,了解供应链成员企业运作及产业供应链关系,能够进行供应链系统的优化设计;并且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通过流程优化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与工具,持续推进供应链的运营优化。”
 
结合产业人才需求,西利企源系统梳理了一下未来的供应链管理需要具备的思维素养和知识技能,在供应链计划预测、采购、生产、物流等具体领域的必备知识之外,还需加强复合型的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培养(见图4)。:

图4供应链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来源:西利企源)
 
首先,是建立供应链管理的系统思维,形成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全面认知以及对供应链各环节的运作特点和关系的深度理解,从端到端和全局系统的思维去理解供应链。
其次是流程思维、数据思维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不管是企业供应链还是产业供应链的优化设计,流程管理的理念思维、方法工具都能起到很重要的支撑,帮助我们更好的梳理和优化整个供应链的业务运作。在供应链的运作中,如何基于形成基于数据的量化分析、基于大数据的挖掘应用、基于数据的优化改进是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基本技能。基于流程思维和数据思维,进一步提升结构化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岗位价值的评估最终取决于能够解决问题的大小以及优化方案所产生的价值。
最后是供应链+,一方面是“+数字化”。现代供应链的建设必须要基于数字化新技术应用场景的理解打造智慧供应链;另一方面是“+金融”,如何让金融更好的跟实体产业链有效融合?如何有效引入金融资源赋能实体产业?就需要懂产业供应链、懂金融、懂互联网的综合性人才。
 
产教融合供应链人才培养
产业互联网时代,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快速发展,在供应链管理的人才培养方面,如何紧跟产业前沿创新实践,从企业端实现供应链创新最佳实践的快速推广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高校端实现及时的产教融合衔接,西利企源联合西交利物浦大学和上海市供应链发展促进会等生态资源,目前已开展了一系列供应链人才培养的赋能和实践:
 
一、供应链创新前沿实践案例挖掘推广:通过持续开展企业调研走访、优秀案例评选、成功经验总结、最佳实践推广等,一方面发掘和培育一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另一方面不断总结提炼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优秀案例,实现案例最佳实践的推广,为供应链人才培养提供鲜活的实践教学案例(见图5)。

图5 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企业培育与案例推广
 
二、走进行业领先企业实践教学: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所以在供应链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结合实践场景开展沉浸式教学效果良好。通过链接供应链创新领先企业,例如欧冶云商、震坤行、农产品集购网、怡亚通、盒马、百世、川山甲等近百家产业互联网、供应链服务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开展一系列的现场游学参访等实践教学,并不断打造供应链创新的实训基地。
 
三、产业前沿实践课程输出:通过AMT的前沿实践总结,以及链接大量的行业实践导师共同开发来自产业最前沿的实践课程。结合企业实际场景和案例,围绕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化转型、流程管理等目前已形成200+节线上精品实战课程(见图6),支持供应链管理的实时化、碎片化学习需求。

图6 供应链管理相关线上实战课程

(扫码线上课程二维码了解详情)
 
四、产教融合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打造:如何有效支撑高校端的产教融合和专业建设,将产业资源和前沿实践无缝对接到高校,西利企源重点打造产教融合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零散对接、信息不对称、资源无法及时共享、缺乏深度融合等问题。产教融合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定位于“为教学提供系统化支撑、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最佳实践积累” ,架起产业与教育间快速对接的桥梁(见图7)。在供应链管理专业建设方面,目前平台上已累计上线200+节线上课程,融合大量最新的产业场景和实践案例;近百个最新的行业案例报告以支持案例教学;包括合作企业资源,系统记录各企业的合作信息与合作历程,实现产教融合的系统化对接与可持续积累;同时还有行业实践导师管理,连接大量行业实践专家导师;以及其他功能实现,例如实践教学项目管理、协同科研管理、产教融合需求对接、创新创业等,支撑“有实践的教学、有实践的科研”。

图7 产教融合数字化知识管理平台
 

五、打造校企之间的人才供应链:一方面链接众多供应链服务企业和供应链管理部门,了解企业基层员工、管培生、实习生的招聘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校供应链管理专业共建,实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输出供应链管理的优秀人才,并与企业端人才需求匹配对接,为学生推荐专业对口、符合个人求职方向的优质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见图8),解决学生求职难/痛点,以及企业端难以招募到合适人才的问题,全面提升高校就业质量。

图8 人才供应链的打造
 
结语
    现代供应链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和企业的重要战略之一。以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推动产业链高端化发展,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多提升空间。而培养一大批具备供应链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供应链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推进供应链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希望更多的企业、机构一起协同,共同推动我国从供应链大国向供应链强国迈进。
 
关于作者
本报告由AMT研究院联合西利企源产教融合团队,共同编写完成。
AMT致力于“成为一家中国人创办的世界级咨询服务企业”。经过20多年领先的“管理+IT”咨询服务实践,在从咨询规划到运营落地的持续深度服务过程中,AMT逐步形成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驱动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提升的核心能力积累,以及在数字化转型和产业互联网领域的先发优势。
西利企源是西交利物浦大学和AMT联合成立的产教融合公司,致力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产业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人才供应链的打造。
主要编写成员:
葛新红:AMT研究院院长、西利企源CEO、上海市供应链发展促进会执行秘书长
周兰珍:西利企源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