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新红:产业大学是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观点文章     |      2020-06-30 09:48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各行各业都面临结构化的人才缺失,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瓶颈如何解决?新时代产教融合模式如何创新?如何以产业大学打造产业人才供应链?以下是AMT研究院院长、西利企源产教融合公司CEO葛新红女士《产业大学:产业人才培养新趋势》的专题分享。

过去10多年,我一直担任AMT研究院院长和AMT大学执行校长,主要工作是作为AMT的中台赋能部门,把我们全国数百位合伙人帮助各行业领先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与管理变革的实践经验进行挖掘整理,形成最佳实践、案例集和方法论,再通过AMT大学的人才培养渠道,为AMT平台上的合伙人和顾问赋能,以及为客户赋能。这其中最核心的是人和知识的互动提升,通过打造学习型组织,提升人对新知识的学习应用,以更好的改进业务流程,提升组织的生产力。

 

今年,我又多了一项新职务,即西利企源产教融合公司CEO。西利企源是由AMT和西交利物浦大学,结合双方产业和教育资源优势打造的产教融合公司。AMT在过去20年围绕3000多家各行业企业的管理变革与数字化转型,有大量接地气的案例知识库积累,以及近5年在产业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前沿研究与实践创新;西交利物浦是中国中外合作办学排名第一的大学,是中国本土上的国际化大学,也是进行产教融合、融合式教育的前沿探索者。2018年西交利物浦和AMT共建“产金融合学院”,围绕新时代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开展新型产业精英人才培养;并成立产教融合公司——西利企源,服务产业人的终身学习,打造产业数字化人才供应链。

 

结合近几年我们对产业互联网的研究理解,以及和西交利物浦大学联合进行产教融合方面的一些研究和实践总结,产业互联网时代对于传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哪些挑战?为什么需要产业大学?什么是产业大学,和企业大学有什么区别?产业大学由谁来建设,将产生哪些价值?产业大学建设的路径是什么?

 

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产业需求侧,整个实体产业都在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推进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比如,在农业领域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从上游的种植到中间贸易物流到下游的分销零售,通过数字化连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农业的反向定制;在工业领域很多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在中国大量的实体产业中,过去的产业链条长,产业从业者分散,导致整个产业链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信息不对称。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正在将一切进行连接重构,通过数字化改造打破信息壁垒,推动供需匹配,并以科技和金融等创新为产业链带来赋能和优化。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通过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在线化,产生像微信等伟大的产品;在产业互联网时代,通过将产业链上企业与企业之间连接,将产生一个个垂直领域伟大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

 

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每一个实体产业都在面临快速的变化。那么对各产业、各企业中的从业者提出哪些要求?

 

 

第一个要求,产业思维的转变要求

 

 

首先,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李子柒的视频为什么火爆,因为她可以让我们回归到过去的田园式生活。比如,她可以自己种葡萄,吃完葡萄用葡萄皮印染出布,然后自己再做条裙子。但是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由于全球化和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整个产业已发生很大变化,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一个大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今年受疫情影响,这种感受应该更深刻。很多产业链由于全球化分工,链条上一个环节受到影响,都会对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今天再去创业、再去考虑企业发展时,就不能仅着眼于企业内部的降本增效、管理提升,而要从整个产业链的视角、全局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其次,从企业家转型到产业家。由于竞争是产业级的竞争,对整个产业链上的从业者,尤其是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就必须要学会从整个产业链的视角去分析和认识问题,要从整个产业的视角和格局去改变认知,挖掘产业链的痛点和需求,这些痛点就是产业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机会。

 

最后,从企业人才到产业人才的培养。从着眼于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提升,到整个产业的人才瓶颈问题思考,以及产业的人才赋能,将产生很多新的需求和机会。

 

 

第二个要求:产业数字化创新能力的要求

 

 

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深层次改变生产关系和商业模式,所以基于产业互联网,基于产业数字化,对过去传统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过程,提出创新要求: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如何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听起来高大上的技术真正和实体产业场景紧密结合?如何结合产业链进行供应链金融创新,让金融赋能实体产业?

 

同时,在产业数字化创新过程中,对于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也发生很大的改变。比如,线上线下教育模式的融合和VR技术的使用将改变教育场景,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使过去的剧院式单向信息/知识传递的教育模式,未来会真正实现2000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这些变革推进都需要基于数字化的产业创新能力培养。

 

 

第三个要求:面对复杂不确定环境下心智提升

 

 

创新意味着要保持持续、不断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如何在面对各种不确定环境形成清晰的战略方向,如何保持韧性和反脆弱,并建立不断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持续学习和持续迭代的能力等,这些都需要对心智模式的提升培养。这里,由西交利物浦大学席酉民校长提出的和谐管理理论和和谐心智建设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以上产业数字化转型对人才培养与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反观人才教育培养的供给侧却严重滞后于需求,从而造成大量结构性的人才短缺。也就是不缺人,但是真正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却极度稀缺。

 

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有几类典型机构:

第一类是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互联网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产业发展太快,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严重滞后于产业的发展;

第二类是企业中培训部门或者企业大学,大部分企业大学还是仅定位于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缺乏产业的视角;

第三类是各类专业培训机构,提供专业领域的课程和培训,但缺乏系统的产业体系人才发展的需求引导。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产教融合政策,如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新体系,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

 

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发改社会〔2019〕590号),指导各地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鼓励支持企业多种方式参与举办教育,深度参与“引企入教”改革,发挥企业办学重要主体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具体要怎么做?我们提出打造产业大学,建立产业级的人才培养赋能平台。

产业大学

产业大学以打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核心目标,建立支撑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赋能平台,具体包括:

 

首先,沿着产业链开展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管理和各环节专业技能的培养,提升整个产业供应链的品质保证、供应保障和风险管控能力;其次,关于新产业/新技术/新金融/新平台的产业创新能力培养,帮助产业从业者掌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产业场景的新技术应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以及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流程和一系列共享功能的使用,帮助产业从业者提升认知;最后,围绕产业升级,提升产业中从业者的经营管理能力。

 

同时,在产业大学的治理层面,建议整合产业链的生态资源,构建产业大学治理委员会;以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产业人才的评价认证体系、运营体系和数字化平台支撑,实现产业知识和能力的沉淀,实时化的学习成长和评估认证。

 

和企业大学相比,产业大学有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产业级,企业大学服务于企业内部,而产业大学是要从产业家的视角去全面整合产业生态资源,为整个产业链进行服务;

 

第二个特征是价值导向,企业大学是一个企业的成本中心,但是产业大学强调的是为产业链上下游创造价值,在创造价值过程中共享收益;

 

 

第三个特征是产业级的人才评价与认证,不是简单的课程培训项目,而是通过系统化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更好的指引产业人才的学习,最终解决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瓶颈,打造产业人才供应链,推动产业人才配置优化。


产业互联网

产业大学的建设主体有三类:

 

第一类建设主体是区域政府/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围绕区域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本链的协同发展,实现整个区域产业集群的高端化发展。其中以产业链形成产业互联网的集成服务平台,打造产业数据中心、交易中心,形成产业集聚,比如山东蓬莱提出要打造中国苹果产业中心和交易中心;以创新链,推动产业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比如我们和上海技术交易所(首家国家级常设技术市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20年获证监会牌照许可)联合各垂直产业建设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产业技术普惠。

 

这些背后的基础都是人才链,有了合适的人才,产业转型发展的目标才有支撑,因此,很多地方提出一方面人才引进,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但是对于很多二三四线城市,引进往往比培养更难,因此需要建立产业大学,以产业需求、产业创新发展为导向进行产业新生力量的培养,在产业集群中建立产业人才高地。

 

第二类建设主体是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产业互联网平台不是简单的 B2B产业电商交易,核心是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供应链、技术、金融、人才等一系列增值服务的集成服务平台。其中,人才培养是比交易、结算等硬交互更容易切入、更容易产生情感纽带与信任基础的软交互。通过人才培养服务,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将与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建立高频交互,帮助其转变认知、建立信任,为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带来新客引流,增加老客粘性,并提升其平台口碑;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服务也可以成为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新的增值服务,通过帮助产业链上下游进行知识服务,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

 

第三类建设主体是产业核心企业,上游有供应商,下游有渠道商,通过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人才培养,提升供应链的整体协同和客户粘性,增强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影响力,也为整个产业上下游和企业自身带来降本增效,实现从企业大学到产业大学的升级。

 

这里有一些比较创新的实践,比如我们和各区域政府/园区/行业龙头企业等联合建立产业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共享实验室,以共享实验室作为区域产业转型的场景式展示中心和实训基地,让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共享实验室进行可观、可演练、可互动的场景式的人才培养。同时共享实验室也可以作为区域产业转型服务的入口,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产业互联网研究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外部智库和专业服务机构建立生态连接。


要实现产业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从哪些维度评估产业大学的价值和收益?我们提出GIBPK模型。产业大学的建设对区域政府、产业、产业上的企业、产业上的人都将产生价值和效益。帮助区域政府实现产业人才集聚,提升就业;帮助产业新旧动能转化,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帮助产业链上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实现业绩增长;帮助产业从业者能力提升,获得职业发展;同时基于数字化平台将形成稳定可持续积累的产业知识体系,不断推动整个产业新知识的应用,和已有知识的快速普及,推动产业中的人系统地学习。
产业互联网

西利企源作为AMT和西交利物浦大学联合创办的产教融合公司,将通过结合AMT产业与专业服务优势、西交利物浦大学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师资优势,通过与双方的战略与资源协同,为政府/园区/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产业核心企业提供产业大学从规划到运营落地的全链条服务,助力千万产业人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打造教育与产业间紧密衔接的产业数字化人才供应链。
 

产业互联网创新领袖计划


请点击了解产业互联网创新领袖计划详情,或报名咨询  黄老师:18917523067